2024年7月9日,中国心理学会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呼和浩特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心理学会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心理学会承办,内蒙古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内蒙古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服务基地协办。会议主题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民族心理学研究”。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开幕式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乌云特娜主持。
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韩巍首先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学科的发展状况。韩巍指出,本次会议充分彰显了中国心理学会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广大心理学工作者,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走中国特色心理学发展道路的时代担当和坚定决心,对于更好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和心理强国建设,对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心理学支撑、汇聚强国复兴精神伟力,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中国心理学会现任理事长、北京大学苏彦捷在致辞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民族心理学研究的重大使命。民族心理学工作者应当深入探究如何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在文化、心理上的交融与共生。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民族团结的正能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中国心理学会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乌云特娜指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民族心理学,核心目标在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心理学的独特视角出发,探讨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精神、民族特质和民族符号。她认为,民族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的交汇将引发一场跨越学科的革命性融合。这场融合不仅会推动学术领域的巨大飞跃,更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保障。
开幕式后,华南师范大学温忠麟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汪凤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卫东教授、浙江大学周宵研究员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王欣瑜教授分别就《从多重影响因素看中介与调节模型》、《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我视角》、《AI 与脑机交互技术在抑郁中的探索研究》、《青少年创伤心理的变化特征及代际影响》和《深层文化结构视阈下的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省思》等议题做了五场特邀报告,分享了民族心理学国内前沿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与会者奉献了一场高水平的饕餮盛宴。
7月9日下午,会议开展了2场分组报告,共31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报告。内容涵盖了民族心理学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多个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民族心理与人工智能的方法论、AI与心理健康、人工智能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用示范等。
会后,乌云特娜教授主持会议的闭幕式。乌云特娜首先转达了苏彦捷理事长的闭幕式致辞:此次会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次鲜明,视角独特,能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心理学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共处与共同繁荣具有推动作用!乌云特娜代表主办方向百忙之中参加会议的学者、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期待有机会再次与大家相遇在美丽的青城。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民族心理学研究的繁荣发展,而且引领了人工智能与民族心理学研究交汇发展的新方向。